近日翻開台北旅行的照片,看到東區粉圓的相片,令我超懷念芋圓及地瓜圓那微香及QQ的口感。在卡加利差不多住了兩個月,發現加拿大人不太喜愛吃QQ口感的食物,在超市也找不到有售賣芋圓/地瓜圓。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慾,我決定自己動手做。製作比我想像的簡單,只是需要比較多的一點時間! 大家快來試試吧!
芋圓製作材料:
- 芋頭 100克
- 樹薯粉 40克- 60克(視乎麵糰濕度)
- 砂糖 2茶匙(如想減甜可省略)
- 清水 30毫升 -50毫升 (視乎麵糰濕度)
地瓜圓製作材料:
- 紫色番薯 100克
- 樹薯粉 40克- 60克(視乎麵糰濕度)
- 砂糖 1茶匙(如想減甜可省略)
- 清水 30毫升 -50毫升 (視乎麵糰濕度)
桂花黑糖薑糖水材料:
- 清水 250毫升
- 黑糖 40克 (可按個人口味調較)
- 薑片 5片
- 乾桂花 1大匙
*個人喜歡食紫色番薯,這次用了紫色番薯。如使用黃色番薯,分量是一樣的*
*樹薯粉也叫木薯粉或菱粉,英文是Tapioca flour*
做法:
1. 將芋頭、地瓜洗淨去皮後,切丁(片狀或刨成細絲也可)。
2. 用中火蒸大約20分鐘至筷子能輕鬆穿透 。
3. 取出後, 趁熱用壓泥器或叉子把芋頭、地瓜壓成泥(如想比較有口感可不用全部壓碎)。
4. 把芋泥/薯泥放入大碗中,加入樹薯粉及糖,不要一次加入材料清單中清水的分量,一邊揉,一邊觀察麵糰情況。麵糰揉成軟硬適中且不黏手的粉團便可。如想測試麵糰,可用力壓麵糰,如有少少裂開,煮 後便會QQ。如裂開太乾,可加入多一點水份。
5. 可將麵糰搓成自己喜歡的形狀,如不用,可直接切割成1.5CM的長方形。我製作的形狀是參照之前在台北吃過的製作。我把麵糰切成1.5CM的丁形後,角邊用手輕輕按成圓角。如想避免粉圓粘在一起,可沾一些樹薯粉。
6. 將水煮滾後,加入芋圓/地瓜圓,把芋圓/地瓜圓煮至浮起後再煮一分鐘即可撈起。
7. 預備一碗冰水,把煮好的芋圓/地瓜圓放入冰水,目的是令芋圓/地瓜圓更有QQ的口感。
8. 可把芋圓/地瓜圓加入到自己喜歡的糖水內,如:紅豆湯 、綠豆湯、豆花、涼粉、刨冰等,建議現煮現吃最美味。這次我加入的甜湯是桂花黑糖薑糖水。把材料中的清水,薑及乾桂花加入鍋中,小火煮至滲出薑味,最後才加入黑糖,煮至溶解即可。因在台北吃的地瓜圓都是用黃色番薯,這次用紫色番薯有驚喜,香味比使用黃色番薯的還要好。建議大家試試!
小提醒:
1. 芋頭裡會滲出一種乳白色的汁液,叫皂角甙,手沾上了會癢,加熱會使其分解,但是煮熟了就沒事了。如想避免,削芋頭時可採用下列的方法:
-檸檬切片,擠汁塗滿雙手,再削芋頭。
-用醋浸手,再削芋頭。
-戴橡膠手套削芋頭。
-將芋頭連皮一起用水煮,待熟再剝皮。
-削完芋頭後,用熱水洗手。
2. 在把芋泥,樹薯粉及糖混合時可使用食物處理器。
3. 把芋/地瓜圓形成長方柱體需時,建議把待處理的麵糰先用保鮮膜或蓋子包好,以減少水份流失。
4. 芋圓/地瓜圓在煮時會澎漲一點,我準備的水份量為1:10。
5. 未煮的芋圓/地瓜圓,可沾上少許樹薯粉、密封放入冰箱,最多可保存約半年時間。如把芋圓/地瓜圓煮過而沒吃完,可放入冰箱,吃前再次加熱之後便會變軟,不過會沒有現做現吃的美味。
希望大家可以做出美味的芋圓/地瓜圓。